劉邦
劉邦(前256年或前247年—前195年6月1日[2]),字季,沛豐邑中陽里(今江蘇省豐縣)人,為漢朝開國皇帝,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平民(家世)出身的皇帝。秦末漢初的軍事家、政治家,參與以楚國為首的反秦叛亂,成為諸侯之一。在楚漢戰爭中,漢王劉邦擊敗了西楚霸王項羽獲勝,統一了自秦朝滅亡後的天下,至此稱帝建立漢朝,進入西漢時期
其他漢朝皇帝在史書都記有其名字,《史記》與《漢書》只記載其字為季,其長輩皆稱他為劉季,未記載其名。至東漢荀悅《漢記》中才記載其名為邦,顏師古認為臣下為避諱把「邦」這名改稱為「國」[3]。司馬貞引用項岱說法,認為高祖本名劉季,登位後方才改名邦[4]。
中國學者陳垣[5]與日本學者瀧川資言[6]認為這是由於避諱的緣故,邦字避而不用,所以《史記》與《漢書》不寫出他的本名。日本學者佐竹靖彥認為劉邦出身平民,本無名字,成為皇帝後才有名與字[7]。
劉邦家族為世襲文吏,成年後通過考試,任泗水亭長[8]。在劉邦率領沛縣子弟起兵反秦之初,其手下蕭何、曹參、樊噲等,依照楚國舊制,推選其為沛公,即沛縣縣令[9]。曾為楚將項梁下屬,因先首先攻破武關,進入關中,經項羽分封為漢王,領有漢中。
建立西漢之後,稱皇帝。在他過世之後,其子漢惠帝即位之際,為其建立高廟,亦在各郡國建立高祖廟以奉祠劉邦,並上尊號為漢高皇帝[10][11]。《史記》稱其為漢高祖[12],之後的著作如《漢書》、《漢紀》皆沿用高祖的稱號,成為最通行的稱呼。此外,《漢書》另稱其為漢高帝[13],《漢紀》又稱其為高祖皇帝。張晏認為,帝王諡號中並沒有「高」的封號,漢朝應是以其作為漢之太祖,為表崇他的貢獻,故特別稱為高祖[12]。
自賈誼開始,主張應以太祖作為劉邦的廟號。至漢景帝時,首次將劉邦定為太祖。但在漢朝時,帝王的廟號與諡號有多次爭議及變化。至漢元帝時,重訂太廟的祭祀禮儀,把高廟重建為帝者太祖之廟,訂劉邦的廟號為太祖。至王莽時,首次稱呼他為太祖高皇帝。民間著作如劉向《說苑》等,仍習稱其為高祖。在新朝末年,民間起義時,如隗囂等,也稱其為高祖[14]。東漢初年,光武帝恢復高廟,以高祖之名祭祀[15]。東漢至魏晉南北朝間,如陳壽《三國志》等著作中,仍稱其為漢高祖,使用太祖稱謂的風氣不盛。至宋朝司馬光《資治通鑑》,根據廟號與謚號聯稱的用法,採用太祖高皇帝這個稱號,閻若據在《尚書古文疏證》中也主張應稱為太祖高皇帝。